一群毕业大学生的“别样”麦收、“无人机”助-1066vip威尼斯

 一群毕业大学生的“别样”麦收、“无人机”助-1066vip威尼斯
 
河北圣和农业机械有限公司
一群毕业大学生的“别样”麦收、“无人机”助
发布时间: 2020-04-27 | 次浏览
六月的中原大地一派丰收景象,农机卷起滚滚麦浪,阡陌纵横的麦田一片金黄,处处洋溢着富足与喜悦。此刻,年仅26岁的河南农业大学毕业生——河南德行丰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灵光正在地头与合作社人员商讨麦收与拿地谈判细节。透过黑框眼镜,王灵光目光中闪烁着智慧与坚毅的“灵光”……
 


资料图

  王灵光,1987年出生于商水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几岁起就开始帮家里干各种农活。每到抢收抢种的季节,王灵光与乡亲们一道,起早贪黑辛勤劳作,辛苦劳累的经历使他对土地和农民有着一份天然的责任和情感。

  “我打心眼里喜欢农业,从小就与土地结下不解之缘,2009年下半年创业的那会儿,还没有毕业。”王灵光微笑着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创业历程。2009年7月,王灵光参加学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走访调查。回到学校后,脑中有了建立农业合作社的想法。在查阅了很多土地流转、农业合作社经营模式等方面的书籍之后,他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开始了创业之路。

  创业初期,合作社要用钱的地方很多,如买种子化肥、付地租、租用农用机械耕地。“我曾几次到各个银行寻求贷款,但都被拒绝了。原因无非就两个:一是因为涉农,二是我当时只是个大学生。”凭借在同学、朋友间的好人缘,王灵光东拼西凑借到了四万多,再加上家人的一些积蓄,他迈出了创业艰难的第一步。

  2010年,北上找地未果,他便把目光转向了家乡,几经周折,他找到主管农业的副县长,表达了自己希望组建合作社的美好愿望。“这名副县长是我的贵人,什么时候回想起来我还是很感激他!”王灵光回忆道。这名副县长给予了他很高评价,在肯定这种创业激情的同时,帮他分析了资金、种子、管理、市场推广等将来要面对的一系列难题……这让他理性了很多,“仅靠一腔热血肯定不行,不然借款一眨眼就会打水漂。”

  后来,事情出现了转机,他认识了在郾城区龙城镇做种植的赵国叶,经商议后双方共同经营200亩土地。王灵光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块土地!他迫不及待地带着土样回到农大请老师帮忙检测,并精心地对这200亩土地做了规划,播下凝结着希望与汗水的种子。

  通过这几年的不懈努力,合作社吸引了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主的四十多人加入,他们平均年龄二十五六岁。依托人才培养、新品种新技术创新与推广、技术合作等多种模式,合作社在漯河、周口、信阳、南阳等地建立了基地,王灵光当之无愧地成为“流转土地突破一万亩,技术服务三万多亩,社员高达3600户”的80后“魅力领袖”。

  “只有通过社会历练,吃得了苦的年轻人才能脱颖而出。”王灵光告诉记者,“自己能够找到真正喜欢的事业,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他希望更多优秀的青年人能够来到基层服务于农业。”

  “德育为先创碑口,行则立信民为首。”这是记者在合作社商桥基地看到的农大老师题词。“我学习的是植保专业,我觉得农业非常有前景。这里是我们的小麦良种繁育基地。”该基地的负责人杨坤在地头告诉记者,白天田间“实践”,晚上“秉烛夜读”,既磨炼意志,又积累经验,还可以把学到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我们吃住都在农村,基地的生活办公设施都在逐步改善,平日还能上网与外界进行充分的联系。”站在许科一号良种繁育田内,只有24岁的技术主管冀文龙指着滚滚麦浪,眼神中流露着兴奋。“今年一喷三防的时候我们还使用了无人机,是我亲自遥控的,效率比拖拉机高得多。今年各基地风调雨顺,小麦长势很好,穗形硕大、颗粒饱满,肯定是个丰收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冀文龙向记者透露,合作社每逢重大决策上都要经过理事会表决才能通过,一经通过就坚决执行。“我们跟传统家族企业完全不一样,我们用现代管理思想让合作社永远充满活力。”

  “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团队是我们强大的支撑!”凭借知识、热情与汗水,王灵光带领着80后毕业生们,正在中原这片农耕文明发祥地,焕发青春活力,书写带领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崭新篇章。


网站地图